传统灌溉人力高?教你怎么用系统自动化
- 2025-09-22 10:30:00
- 掌柜 原创
- 70
在山东临沂的一个大棚园区,管理人老李今年夏天突然决定“不再雇灌溉工了”。
原因很简单:一个 20 亩的大棚园,之前每天得安排两个人,早晚各巡一遍,开关阀门、调水量、兑肥液,特别是高温天,人走一圈衣服都能拧出水。碰上雨后突然降温,还得赶着去关水、改时间,一来一回就是几个小时,费力还不精准。
后来,老李上线了一套“灌溉自动化系统”:电动阀+远程控制+水肥一体化。只需要一部手机,他坐办公室就能分区灌水、定时施肥,还能看土壤湿度和天气预报自动调整。
这套系统是谁给他做的?济南的一家老牌技术公司——慧族,干这行干了二十年。
什么叫“灌溉自动化”?不是换个电阀这么简单
很多人一听自动化灌溉,就以为是给手动阀门装个电动开关,其实这只是最基础的部分。
真正实用的系统,得满足三个层次的自动化:
自动采集现场信息:如土壤湿度、温度、水压、天气预报等
自动判断是否需要灌溉:例如土壤湿度低于 35%,且无雨预报
自动执行动作:打开某一区域的电动阀门,运行设定时长,再自动关闭;或自动注肥,调节水肥比例
老李用的那套系统,核心组成是:
4 个 电动球阀,分管 4 个大棚区域
4 个 土壤传感器,分别实时监测土壤湿度
一个 4G主控盒子,和慧族自建的云平台联通
一套 手机端小程序界面,能随时查看和操作灌溉状态
一组简单但好用的 文丘里施肥装置,能跟水流同步施肥
系统上线后,最明显的效果是:原来两人一天跑三趟的大棚管理,现在一个人每天看一眼手机,顶多每周巡视一次就行了。
传统灌溉为什么“人力高”还“不精准”?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些情况:
同一批苗,一头干一头湿,因为管线压力不均,靠人眼根本控制不好
水泵一直在跑,结果管线漏水、阀门没关紧,白白浪费
施肥靠手倒,兑浓了烧苗,兑淡了没效果
刚浇完水,半夜下暴雨,浪费不说还容易根系烂掉
这些不是人不够聪明,是现场变量太多、靠人力无法精细掌控。
自动化系统的价值就在于——
不靠经验,靠数据判断
不靠“记性”,靠预设逻辑触发
不靠运气,靠系统协同管控
慧族是怎么做这套系统的?
慧族不是做单个设备的,而是给老李做了“整套方案落地”:
前期勘查:测水压、电源、信号强度、确认区域划分
方案设计:建议 4 区灌溉 + 远程控制 + 手机APP接入
设备选型:推荐耐腐蚀型电动阀、工业级土壤传感器、带滤网的吸肥器
布线施工:阀门与主控器用埋线连接,传感器精确埋深 20cm
系统上线:手机上能看每一区的湿度、阀门状态、操作日志
用户培训:老李自己学会了建计划、修改阈值、远程调水量
这些细节是决定系统“好不好用”的关键。很多人照搬硬件装上去,不考虑电源、网络、防水、防冻,三个月就出问题。
慧族做过上万个项目,套路熟、坑踩得够多,知道什么东西不能省,什么地方必须预留。
一套系统多少钱?多久能回本?
老李那套系统,总共花了 2 万出头(含硬件、安装、调试、培训),关键是下面这几项节省特别明显:
节省人工:一个季节下来少用 1–2 个全职灌溉工,光工资就省了 1 万多
节水省电:不再“过灌”,每次浇水都精确控制 15 分钟,比原来节约 30% 水费
节肥提产:施肥更加均匀和按需,有效改善了作物生长状况
避免事故损失:像暴雨前误灌、管道炸裂忘关阀,这类事再也没发生过
ROI 粗略一算: 1 年不到就回本,第二年开始纯赚。
写在最后:不是让你“不要人”,而是“让人值钱”
自动化系统不是替代人工,而是把人工从“机械活”里解放出来,让他们干更有价值的事,比如管理作物状态、优化种植结构、控制整体成本。
就像老李说的:“人还是那些人,但干得比以前有技术多了。”
慧族在农业物联网这条路上走了 20 年,做的不是设备,而是“让系统落地”的整套能力——从需求识别,到设计配置,到交付运维,都有人管、有人干、有人兜底。
你有没有考虑过在大棚里装灌溉系统?你最担心什么?评论区聊聊
想要这套系统的【配置清单+预算样板】?私信我关键词:自动化灌溉
联系人:张老师 | ||
电话:400-8531-676 | ||
手机:155 6258 8153 | ||
Email: 632180256@qq.com | ||
QQ: 632180256 | ||
微信:15562588153 | ||
网址: www.helzuu.com.cn | ||
地址:济南市历下区工业南路61号山钢新天地广场9号办公楼15层 | ||
二维码图片:
|
||
:6639b922a50e9 |